除本圖外利用PhotoShop CS4曲線微調外,本文其他圖檔均無進行底掃後編修,按圖可連結至我的網路相簿,
本圖提供 1600x1151pix 較大圖檔。

入手電影底片機緣

有機會運用電影底片,都要感謝Twiggy去年送我的一捲 kodak 500T分裝片,
還好早期有狂殺過底片,所以雖然沒有拍過這種傳說中的底片,
但也直覺知道電影底片以高寬容度為主要特色,且型號後標示的“T”,
意味這是捲適用於白熾燈,也就是專用於拍攝黃色燈光下的底片,由於底片拍攝會呈現藍調,就能做影像的白平衡。

不過這都不是阻礙我,直到今年才認真的拍攝電影底片,最大原因還是與底片退下主流市場的因素相同。
那就是.........「人類是懶惰的動物」........這句話又再度得到成功的印證。

更多麻煩的問題

今年陸續聽聞一些玩過電影底片的朋友提起

「電影底片沖洗有夠麻煩的啦!」
「顏色灰灰的影像立體感不太好!」
「電影底片不知道要去哪買耶!」 

重點是沖洗完的負片,不知道要去哪底片掃描,也頗難保存。
不過這在上一期忙完後,決定本期要加入電影底片的單元後
這些都變成要想辦法克服的問題。

首先就是電影底片取得的過程,很開心當我搜尋電影底片時,
有再賣分裝片的玩家,特別配合出刊需求,將自己要用的底片,
先提供出來給我,讓我能順利取得Kodak 200T和Kodak 250D各10捲的底片。

尤其是許多沖洗電影底片的店家,都會收集到一定的量,才會進行沖洗,
但我拍攝底片的習慣,會想好再拍,所以為了加快消耗的速度,
就分送給同事、朋友一起拍,不過最後還是只有一個人繳回。 
真是殘念啊~~~

右圖:
這是Kodak 500T拍攝的飛碟屋,直到最近才沖洗出來,
也算是為逝去的怪怪飛碟屋,留下的最後紀念。 


實際拍攝電影底片 

其實拍攝底片是整個過程中,最讓我愉悅的過程,畢竟雖然已經很久沒用底片拍攝,
但聽著底片過片的聲音,以及謀殺底片的爽度,還是數位相機難以取代,
由於電影底片寬容度較大,所以我從頭到尾都採用平均測光的方式,並多加0.5EV進行拍攝。
雖然最後沒有把所有的底片掃描出來,但大致看來效果都還不錯,倒是用來拍攝人像時,
可以再更大膽的增加EV值,讓皮膚更顯白皙透亮。 

上圖僅底掃後的原始圖檔,效果已相當優秀,但稍微拉高亮度,能讓膚色更透亮

電影底片特色既然是高寬容度,所以場景中的亮度如果較為平均,自然容易因為沒有強烈的明暗感,
讓影像感覺平淡,所以拍攝時,我有特別找些對比度較大的環境進行實驗。
其中最讓我驚豔的影像,莫過於下面這張在飛碟屋拍的照片,直接平均測光、單次拍攝,
居然能保留大量的亮暗部細節,簡直是高反差環境的救贖。

按圖可連結至網路相簿,本圖提供 4399×2946pix 大圖檔

當然也針對一般亮度平均的場景拍攝,別有一番特別感受。
以下我特別選出一些我頗喜歡的作品,僅底片掃描無影像後製編修,給大家參考。 

 
    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結語

拍攝過程中,其中有一捲的一大半,因為忘記底片盒上的DX碼,與實際裝載的底片感光度不同,
所以完全以曝光不足的設定拍攝,這段小小插曲真讓我浪費了半天拍攝功夫,建議玩分裝片還是要注意這個小細節。

至於以後還會不會想拿電影底片拍呢?雖然真的比較麻煩,有機會還是會拿來拍拍照吧“?”
不過,還是想請問有誰願意幫我把底片數位化啊....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ilsonsu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